一線城市的發際線更禿?這份調研告訴你
? “脫發”已經變成都市男女無法回避的問題,忙碌工作重壓之下,很少人真的有底氣自夸“發際線安全”。似乎所有人都在自嘲“我禿了,也變強了”,但究竟人們如何與發際線和解?
霓虹燈閃爍的現代生活帶給我們的除了更多樣化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還有更不規律的作息與更早后退的發際線。
足球比賽直播解說員張晨站在鏡子面前凝視著自己稀疏的頭發,互聯網帶給這個23歲年輕人的是一份70后、80后很難想象的工作——為網上的足球比賽做直播解說,也是更隨機的作息時間與更多被輕易納入胃中的重口味食物,“有段時間我一口蔬菜都不吃?!彪S之而來的是比同齡人更早后退的發際線。
“沒有交過女朋友,”這是擺在張晨面前最實際也最緊迫的問題,然而也急不出什么結果,“客觀來說,因為形象差一點?!?/span>
“脫發”已經變成都市男女無法回避的問題,忙碌工作重壓之下,很少人真的有底氣自夸“發際線安全”。似乎所有人都在自嘲“我禿了,也變強了”,但究竟人們如何與發際線和解?近期,南方周末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2022都市人群毛發健康消費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揭秘當代都市人群的“頭”等大事。
當脫發不再是中年男性的專屬標簽
張晨并不是孤獨的“發際線焦慮者”,和他一樣擔心自己發際線的人與日俱增,數據顯示高達75%的受訪者關注著自己的頭皮健康狀況。
頭皮健康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頭皮油膩、頭屑多等表現都是重要的頭皮健康問題,“脫發”作為嚴重的“不健康”表征,在近兩年中給53%的受訪者帶來了困擾。
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外在形象,張晨對此深有感觸。當朋友聚會合照時,他通常都藏在最后,讓別人擋住自己,只露出半張臉表示自己也參加了活動。不得不拍出全臉時,他從不在朋友圈發這些照片,“一定會有人開玩笑說你禿了,哪怕一百個人里只有一個,也很讓人生氣。但人家又覺得是關系好才和你開玩笑的?!?/span>
“頭皮健康直接影響一個人的顏值,同時還是對身體健康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因為頭發稀少,看起來就是很衰敗的氣象?!笔苊摪l困擾五年之久的覃麗表示。
也正因如此,張晨至今單身,和女孩子的交往基本在交換了照片之后就沒了下文。
不良的作息被普遍認為是發際線后退的罪魁禍首?!?021睡眠報告》顯示有50.93%的人在24點后才能正常入睡,晚睡已經是中國人生活的常態,與睡眠習慣一起被打破的是更多習以為常的“健康生活方式”。
《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高達87%的受訪者認為脫發是因為熬夜、作息不規律,63%的人群則將脫發歸咎于過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而實際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往往體現為多種形式,譬如“熬夜黨”大多數也是高糖、高熱、重口味食物的愛好者,而且熬夜也往往是在玩手機。
為了讓發際線再“回來”,張晨做出過許多努力,尤其是飲食上的改變。凡是對頭發好的,黑木耳、桑椹、黑芝麻,都曾是他食譜上的必備品,但收效甚微。張晨先后用過六七個牌子的防脫洗發水,使用之初油膩和頭屑的確減輕了一些,但頭發照脫不誤。
覃麗也是在對五花八門的洗護用品失望之后,走進了專業毛發醫療養護機構,“廣告里面說能生發,用完反而掉得更厲害了,最后還是去雍禾植發咨詢才發現能耐心提供診療與養護一體化服務的醫生有多重要?!?/span>
大約只有1/5的脫發人群最終會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這一方面體現出毛發醫療服務機構正面對著廣闊的市場藍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們對脫發這一問題的認識仍然有不到位之處?!皩嶋H上脫發是一種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植發中心主任吳文育教授表示,“想要專業的治療,還是要找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生問診?!睂ΠY下藥才是解決脫發最有效的方式,這也在事實上為毛發醫療服務行業打開了廣闊的前景。
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常認為脫發是中年男人的標簽,其實大多數人出現脫發問題的時間遠遠早于“中年”,三十多歲發際線堪憂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張晨甚至是從高中起就發覺自己有脫發的先兆——母親掃地的時候總會抱怨頭發太多。另一方面,女性群體也已加入脫發大軍——覃麗的脫發發生在產后,尤其二胎降生后,不但發量急劇減少,白發也日漸增多。她試著和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生完小孩,基本上大家都會掉很多頭發,這也好理解,畢竟長達一年時間根本睡不了整覺?!?/span>
在現實面前,年輕群體對“變禿”有著空前的擔憂和焦慮?!栋灼凤@示52%的00后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發際線,49%的受訪者在25歲以前就開始關注自己的頭皮健康問題,其中20歲以前就出現了此類憂慮意識的受訪者占比達14%。
脫發問題的低齡化趨勢并非危言聳聽,吳文育教授介紹,現代人的營養結構變化帶來了人體激素的變化,而當下快節奏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和不規律的作息,則進一步導致了年輕群體的脫發現象日益嚴重。
錢要花在刀刃上
28歲的設計師王徵準備徹底解決自己脫發的問題,他首先辭掉了自己的工作。
“那段時間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一兩點鐘,頭發掉得非常厲害。換了工作以后因為睡眠充足,心情舒暢,頭發的情況肉眼可見地有所好轉?!?/span>
當掉發被“節流”,王徵又馬不停蹄地準備“開源”——植發。
人們開始用錢來解決自己的頭皮健康問題時,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消費者”,而且花費普遍不菲。數據顯示六成以上消費者近兩年在頭發上每年花費千元以上,受訪者的平均年花費是2979元,其中1711元用于專業機構的治療和養護,占比57%。
但實際上女性群體對脫發更敏感,受訪者中65%的女性提及自己受到了掉發脫發問題的困擾,這一比例高出男性17個百分點;女性在毛發醫療服務機構上的花費占其頭皮健康護理總費用的六成,也明顯高于男性(56%)。
覃麗就是典型的“行動派”,當意識到飲食洗護已經不起作用,她第一時間走進了專業毛發醫療養護機構,目前她每年保持著4000元左右的護理支出。
這背后當然是可觀的收入在支撐。頭皮健康帶來的消費與地域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僅有當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某個層次,才會將其視作一項需要投入精力和資金去解決的問題。因此,毛發醫療消費的重要陣地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白皮書》顯示,北京、杭州、廣州是頭皮健康消費主力軍的前三名,尤其北京的受訪者,花在頭皮問題上的年均費用高達4400元。
但另一方面,低線城市呈現出更加突出的頭皮健康問題。三線城市中有最大比例(2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頭皮并不健康,四線城市中有最少的受訪者(22%)認為自己的頭皮處于健康狀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此種焦慮之下,65%的三線城市受訪者表示自己未來兩年內可能會去毛發醫療服務機構尋求幫助,在各城市分層中處于最高位。從消費者的選擇傾向看,毛發醫療服務市場有下沉趨勢,專業機構從一線城市起步進而擴張覆蓋全國,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并非所有毛發醫療服務機構都能夠受到消費者的認可。覃麗選擇的機構是雍禾植發,但在最終走進門店之前,她在網絡上查找了無數資料,考察這家機構的資質、醫生、設備、技術、評價、糾紛……甚至閱讀了大量醫學期刊上登載的相關文章,使自己先成了半個行家,所謂“知己知彼,久病成醫”。
王徵的準備工作則更偏向實操:先看價格,再看評價,最后走進門店直接面診,用體驗來佐證選擇。
“面診”是消費者們做選擇的重要依據,因為人們可以從面診中和醫生直接接觸,這也是消費者在選擇機構時關注的焦點。78%的消費者會將專業的醫生納入考慮,并有51%的受訪者將其列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醫生的技術是否成熟,直接影響到手術的后期效果。
何為“好醫生”?人們的評價標準通常涉及多個維度,但近八成受訪者都提及會考慮醫生的臨床經驗和過往手術質量,也即“資歷”——這一點和人們在公立醫院就診其它疾病時的考慮如出一轍,認為醫生的資歷與診療效果正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消費者對醫生的資歷關注程度顯著高于男性。
70%的受訪者在選擇機構時會考慮其品牌知名度,當消費者處在一線/新一線城市,這種考量就體現得更加明顯(75%)。這與毛發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路徑也有關系,因為大多數品牌都是從一線城市開始逐步擴大規模的。
受訪者接下來關注的是綜合診療能力,換言之,是能夠針對不同病人“對癥下藥”的能力,而非單純的“一招鮮”。并非每個脫發患者都適合植發,吳文育教授介紹,“毛發疾病的治療,其實是一種整體性的治療,就算植發也要選擇最適合的時機,這是非常重要的?!?/span>
覃麗也提出了自己對一體化診療服務的期待,“先檢測效果,然后毛發對比,有針對性地做重點部位的加強。我希望每次護理都有不同的針對性,做不同的項目,可以自由搭配,比較有靈活性,根據我的時間來安排?!?/span>
由此可見,盡管頭皮健康問題是一種疾病,卻也和常規的疾病不同,它既有疾病需要“就醫”的屬性,也有健康管理需要“服務”的特征。消費者的期待也更高,不僅需要滿意的結果,也需要舒適的過程,甚至像覃麗一樣需要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這也是覃麗最終選擇雍禾植發的原因。這一點在高收入群體中體現得尤其突出,數據顯示,家庭月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受訪者明顯更加關注醫療機構技術與服務體系。
毛發醫療機構面面觀
最初覃麗走進的是三甲公立醫院,希望能夠和醫生好好聊一下自己的困擾,但發覺“皮膚科的醫生看診基本不會超過5分鐘,給出的處理方法也只有植發或是涂藥”。而她原本以為,涉及一個人的容貌和美麗,醫患之間需要更多溝通討論才能得出治療方案的結論。
覃麗很快想通了,公立醫院幾乎不可能實現她的想象。公立醫院的職能定位是承載全民疾病診療任務,資源和空間都必須更多地投向救治而非醫美。
目前植發機構基本可分為四大類型:區域性/單體機構、全國連鎖植發機構、綜合醫美機構和公立醫院。正因為毛發醫療“診療”和“服務”并重的特性,行業的市場份額85%集中在民營機構,公立醫院只承接了15%的手術量。
民營機構占主流,決定了行業的監管力度必然不斷加大。2020年4月,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針對醫師執業資格、醫療器械管理、醫美廣告發布等突出問題,提出行業先行自律,政府加強監管,并推動全社會形成舉報監督機制。在此背景下,行業馬太效應日益增強,只有主動合規的大型連鎖機構才能獲得更多業務。
全國連鎖植發機構的優勢不僅體現在順應監管的制度性上,從消費者對毛發醫療服務機構的認知程度看,連鎖機構較公立醫院和其它醫美機構也有更高的知曉率和接觸率。
像王徵這樣對植發機構并無很深研究的消費者更傾向連鎖品牌,“連鎖的比較專業,不然沒辦法上市”。市場上也有其它的植發機構,“名字可能聽說過,但都不是很能背得出來,不太熟悉?!?/span>
在市場上幾個主要品牌中,雍禾植發以43%的知曉率和19%的接觸率占據領先地位。這與機構的規模布局不無關系。公開資料顯示,雍禾植發目前在全國56個城市設立有57家醫療機構,擁有約300名醫生、800名護士的醫療團隊。
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是各大機構的主要陣地,消費者調研數據中顯示,連鎖植發機構四大品牌的一線/新一線城市用戶占比均在60%及以上。連鎖植發機構也有向二三線城市下沉的趨勢,這也順應了整個毛發醫療行業覆蓋全國的大潮流。
脫發已經越來越變成年輕人的問題了,年輕群體對自己發際線的日益擔憂也體現在了他們的行動上,數據顯示,受訪者中四大連鎖植發機構20-30歲的用戶占比超過了50%,在這個以年輕人為主的市場中,雍禾植發滿意度達84%,推薦度達89%,都是四大連鎖植發機構中最高的。
張晨也已經做好了加入他們的準備,據他透露,他已經在考慮植發的問題,并且有植發機構為他出具了不同的方案:做發量加密,或者補種發際線。他還在評估植發機構之間的優劣差別,以便把自己的個人形象放心地委托出去。
當代都市人群的“頭”等大事何解?這是留給每個人的挑戰,也是留給整個毛發醫療行業的暢想。
更多精彩結論,歡迎掃描二維碼閱讀《2022都市人群毛發健康消費皮書》
網絡編輯:kuangyx